逻辑迁移,规律一致
鼓楼第一中心小学 林汉铭
本周五,鼓一小的小伙伴送教送培连江实小(物流城分校)。就在这次分享之后,一位老师找到了我,并和我谈起了前后两次听我讲有关数据话题讲座的不同感受。
【感受的截然不同】
第一次:2021年7月这位老师在连江县温泉小学听我讲数据时,她看到一大堆的表格就已经头晕了,外加那时分享的内容较多时,对于初学者的她感觉很吃力,听着听着就跟不下去了。
这一次;虽然分享难度和之前都差不多,但本次讲座的过程中,有大量的时间参与尝试解读数据的过程,再与其他老师不同观点的碰撞中,一步一步体会数据分析所带来的潜在价值。她感觉收获满满,同时也产生了一同研究的动力。
【映射出的背后规律】
仔细分析这位老师的描述,就不难找到前后两次培训截然不同感受的背后真正原因。第一次,我在设计时,过于追求量的多少,希望能在足够的时间内,尽可能分享更多的东西给到老师。当量大时,无形中我就更多的精力关注着自己内容是否讲完,而淡化了台下老师们是否真的理解。这一次,我有意减少了分享的量,为体验、思考、表达留足了时间,同时设计了3个有梯度的学习活动,让老师们在从易到难的解读过程中逐渐体会数据的价值。
分析到这里,我发现原来讲座与数学教学有着相同的架构逻辑(多体验、多思考、多表达),对于活动设置(知道-理解-分析-应用-综合-评价)遵循的原理也不尽相同。由此可见,虽然学习对象从学生变成了老师,但学习规律始终都是相同的。
【带来的继续思考】
从这件事上,我突然有了一些感悟。从不同的事件中抓取相同的逻辑,可以帮助自己看清事物的本质,一方面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另一方面帮助自己高效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逻辑作为数学的核心,如果教师本身都没有理解逻辑是什么,没有具备这方面的核心素养,如何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核心素养?所以,强化这方面的核心素养的形成变得必不可少。日常中,比如家长会、给学校信息化团队的培训会、对孩子的培优补差等等活动,都是很好的刻意练习契机。当然提炼逻辑和进行逻辑迁移的范畴还可以继续扩大,只要多观察,多思考,善总结,一定还会有更多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