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愿意付费学习,有时真的只是观念问题
今天早上,钟老师在小群里分享了他的一篇旧文《请主动为专业发展买单》。
文章提到他建议某教师读在职硕士,那位老师最终没有去读,原因是这笔支出学校不能报销。因为这个事例,钟老师呈现了他的观察与思考。
钟老师观察得没错——在公办教师队伍,“培训必须报销”“学习不能自己掏钱”已然成为部分教师的固有观念。
分析也一针见血——职务如同披在身上的衣服,穿与脱,有时由不得自己;专业如同流在体内的血液,好与坏,始终连着生命。
文章的最后钟老师写道:"主动为专业发展买单的人,会逐步提升自己专业学习层次,走向更加广阔的职业天地,守住自我发展的心性。"
我不知道读一个在职的硕士需要多少钱?中师毕业后,我觉得文凭有点低,便通过自学考试完成了大专的课程。报名费不多,但自学很辛苦,而且考试要到比较远的市区,一来二往加上住宿,还是花了不少钱。后来,听说县里要组织一个本科函授班,想着以后的文凭要求可能会提高,咬咬牙还是交了学费,跟大家一起完成了本科学业。
那时的我,其实收入也不高,加上家里经济一直都比较困难,我各方面花销也比较节俭,那笔学费对我来说不是个小数目。愿意勒紧裤带支出那笔花费,主要是觉得我需要那份学历,需要那张文凭。
那时候,普通的乡村教师,公费培训的机会几乎是没有的。连每年县里组织的继续教育,都需要自己交钱。所以也就没有报销之说。
后来,有了网络,可学习的资源太多了。只要你想学,很多资源还都是免费的。任何一个普通的乡村教师,只要一根网线,就可以链接到非常多的资源。
每年的继续教育,教师也不用自己掏腰包了,费用都是单位出。偶尔还有走出县的学习机会,不但学费报销,连来回的车费、住宿、伙食费都可一同报销。
每次外出学习,真的是享受免费的大餐。
当然,有了这么多免费的学习机会,我偶尔也会为我心仪的,费用不是太高的课程付费。比如我现在正在参加的新网师,虽然费用不多,也算是付费课程。
为什么我愿意支付这笔费用?因为我觉得我需要这样一个系统的课程。而且这一个费用,跟其他培训比起来其实已接近公益了。
对费用比较高的,就算我心动了,很多时候也是不敢行动的。因为在我的观念里,如果不是必要的,还是以不影响生活质量为准。
我在想,如果读在职硕士需要花费的费用比较多,我可能也会选择放弃。
今天钟老师的那篇旧文,我也分享到了朋友圈。因为我发现,有个别老师,骨子里对知识付费是无法接纳的。他们不接纳跟费用的多少无关,只是他们的观念里,觉得一切都应该是免费的。
最近文质研究院推出一个课程《教师成长第一推动力》,内含12节直播课+16节录播课+4期实操训练营。张文质老师的活动我参加过一些,就算是公益活动,质量也很高,付费课程就更不用说了。这一次课程拼团价只需要399元,我觉得物超所值,所以积极地分享到我们的挑战群中。
一位老师回复:"为啥还要交钱?"
寒假我们写吧群共读了一本书,我把共读活动的一些分享资料、活动情况编辑发布在我的公众号上。一位老师读到后,觉得很不错,联系参与。
对爱学习,主动联系参与的老师,我是欢迎的。 当他问"在哪里有这本书"时,我把一个购书优惠链接发给他。他回:"要买呀?"
我真不知道怎么回复。
这本书原价55元,出版社为这一次寒假共读的老师做了特惠活动,只需要32.9元,还包邮。当时我看到这个特惠的时候,毫不犹豫就下单了,感觉自己还捡了一个便宜。
相信这位老师并不是拿不出几十元,而是观念里他觉得很多书是可以免费阅读的。
也难怪,现在很多平台都有免费的电子书。很多时候我们是不用花费一分钱,就可以享受到很多优质书籍的。现在的很多优质课程,也是免费的,比如教育行走直播活动,比如互加计划的一些课程,比如陈洪杰老师和小伙伴组织的每周日的直播活动。
但我觉得,这不妨碍我们为自己所喜欢的一些书籍,自己所喜欢的一些课程付费。而且只有当知识付费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这才是一个正常的生态圈。
最后用詹大年老师在《 “免费”好,“要钱”更好》文中的一句话结束今天的日更——"专家不要钱,把自己奉献得孤苦伶仃了,谁来‘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