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教”理念的数据分析促进师生协同发展研究》教学反思信息技术下的“智教”课堂模式实践鼓一集团信息化成长小组

主动向前“迈一步”

2023-04-08  本文已影响0人  汉说信数

福州市鼓楼第一中心小学 林汉铭

本周,我听了一节初一的数学《探索规律》。听完这节课之后,引发了我很多不一样的思考。

【课堂容量大,教完是否学完】

本节课一共有1个数学活动,6个数学问题。第1个问题属于连接旧知,先独立思考,再上台演示,共使用了5分钟左右的时间。第2个问题属于探究问题,本环节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从不同的4个角度解决问题,进而请学生上台分享不同方法,最后通过多项式合并,发现表达式的一致性,这个环节共使用了17分钟左右的时间。第3个属于巩固练习,教师采用先独立思考再师生对话的方式确认学习效果,共用时为4分钟左右的时间。第4个问题属于变式练习,教师采用直接引导,集体回答的方式,用时2分钟左右的时间。后续的两个问题由于时间紧凑,基本上都是采用独立完成,全班反馈的方式。从整个课堂反馈的情况来看,前两个环节同学们参与度较高,后面四个环节课堂明显“冷”了下来,参与的学生始终围绕着某几个学生,其他学生不太愿意发言,和前面两个环节形成较大反差。

看到这里,我突然理解了为什么初中的很多学生都需要去外面培训班上课?事实上,课堂上的节奏太快,很大一部分学生才刚看懂完题目,还没有形成解题思路,马上就开启了全班交流,这样被动听讲学习的状态,利用学习金字塔理论来解释,学习效果只能留存5%。其实每个老师都希望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体验、思考、表达的时间,然而由于课程容量的问题,最终都走向了教师中心,因为通过讲授的方式课程容量才能得以保证,但我们回头想想教完是不是等于学完?

【初小之间的断层】

本节课,我非常欣赏的是初中老师的严谨。例如利用字母表示图形规律之后,初中老师非常注重验证的环节,甚至要验证多次,才能确定该多项式是图形的规律,然而在小学阶段很多老师却常常忽略掉了这一点,这是我发现的第一个断层点。还有就是初中老师认为学生应该具备能够从多个问题中找到共性,从而梳理出解题策略的能力。而小学老师认为这方面的能力对于孩子来说太难,往往总结概括都是老师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就出现初中老师觉得“理所当然”和小学老师觉得“操之过急”之间的断层。就像进修校叶育新校长所说,当我们初小出现断层的时候,为什么双方不做更多地了解,初中老师退一步,小学老师进一步呢?我觉得说得确实很有道理,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主动向前“迈一步”】

王绪溢博士非常倡导数学学科进行逻辑训练,即更多的是让学生从复杂多样的学习素材中,自主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训练其实就归属于核心素养的训练,当学生逐渐形成归纳总结的能力,那么后续学段的学习就会更加“轻松”。像这样的训练,具体落实到课程中,可以怎么做呢?

例如,《小数的大小比较》这一节课,通过活动1,让学生充分地应用所有的知识进行问题解决。

独立解决

接着,全班进行不同方法的汇报展示,进行发现不同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找到其中较为优化的方法。

分享

接着,独立梳理逻辑流程图,进行全班汇报。

逻辑流程图

这个部分学生可以互相补充和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逻辑流程图。像这样,日复一日的归纳练习,带给学生的变化是可持续地。

体验→思考内化,阐释总结→优化,形成逻辑图→应用,这样的反思训练方式可以让孩子们逐渐形成归类意识。比如例如《巧算24点》,在学生利用1、2、6、7进行24点,并将自己的所有做法进行罗列时,孩子们就下意识地开始归类整理。说明孩子已经开始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归类整理

再例如在解决“添加小数点,使得不等式成立”的问题中,孩子们的表达慢慢就有了流程意识。

解决问题

所以,既然孩子的未来非常需要这个能力,那么为了孩子的发展。作为小学老师,为什么我们不能主动向前“迈一步”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