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教育行走的相识、相伴与历练
写在前面:
旧文重发,略有改动,以此纪念我与教育行走相识三周年。同时,表达对张文质师父及其生命化教育团队的感恩之心——感恩相遇、感恩相助。
2020年由全国著名家庭教育专家、生命化教育发起人张文质老师和谢云老师创始的不管三七二十一“教育行走”公益项目,在别样的举国上下疫情严防形势下,以别样的方式如期举行——线上研修夏令营!
研修的主要形式是讲座,三天共十六位专家于8月20日--23日纷纷登场亮相,让来自全国各地的近万名草根教师颇受“洗礼”,可谓受益匪浅。
由于大家都是草根教师,都来自全国各地,都拥有着不同的教育梦,难免在如此难得的盛大研修夏令营中产生极大的“巅峰对决”、思想碰撞。
所以,主办方在正式的三天培训之前安排了三个晚上的“热身活动”,也算是线下活动的“破冰之旅”吧。在这三个热身夜晚,我们不约而同准时“到达”各自的活动群。
聆听着不同分享嘉宾的“教育故事”,感受着往届“行者人”的美好回忆,思考着草根教育人的困惑……
毫无顾忌、畅所欲言,这是思想的碰撞,这是理念的交锋。
我是第一次参加的教育行走活动,就这样在六天的活动、洗礼中审视着自己、规划着自我。本以为该“破冰”的破了,该讲授的讲了,再怎么不舍,也将结束这特定背景下的研修。我想到:还有三晚的活动才真正结束。
这三晚,名之为“交流活动”。是啊,我竟没想到,三天的学习洗礼,六天的“相识”,美仁们总会有很多想交流的、想分享的、想深入相识的……
之前三晚的“热身”、三天的“洗礼”,竟让我勇气倍增,所以在后三晚的分享活动中我争先恐后地报名做1群的主持人(副主持)。
由少数民族口音太浓,思路不清晰,关于这类在同仁圈子中“出场发言”的差事,从教二十多年里我不曾而为,甚至于在我担任教务管理的这十多年里也从来不在全体教职工会上发言。因为我担心我的“彩普”他人听不懂、因为我担心发言思路的“混乱”他人不理会。
这三天,我怎么敢了“发言”,而且还做主持人了呢?
因为“教育行走”最有趣的一件事是“抢”,抢分配下来的任务,争做志愿者,否则你在整个“行走”过程中充其量只能做一名旁观者,一名充满自由、充分随意的旁观者。俗话说:旁观者清!但,旁观者一定“不明”。对于学习,只做旁观者,不做参与者,将会一无所获。
所以,可以“高调”地说:为了提升自己,为了能接近更多的智者,为了能迈出自己胆怯的这一步,这一次我也勇敢地“抢”了。抢到一个主持人职务,不过是“副”的。
其实,副主持人这个职务也不错,为了打好主持人徐立华老师的下手,我也场场、时时全力以赴。“徐姐姐”对我也很关照,知道我很繁忙,就把主持中最重要的解读分享人和发言稿、组织整个活动、编写串词、收集发言相关信息等等自己承担。
而我呢?
我主要负责分享活动最后的总结、颁发分享者的“荣誉证书”、在冷场时圆圆场、协助转化转化非Word文档。
可以说“很轻松”,但这个“抢”也最值得,也得到了更好的锻炼,认识了更多的高人和智者,生命中又多了数十名榜样。
为了避免在总结的时候出现“忌讳”,我得提前研读分享老师的讲义,概括出最具有“呼吁”的核心,加进去自己的解读;为了能在总结的时候对发言者的优点给予赞扬,发言的过程一言不漏,做到点点滴滴的追踪;为了能够调动大家参与的积极性,我的临场发挥圆着“场子”......当然,也学到了“合音”、文档转化的技术。
值得一提是:结束每场的主持后,我反复听美仁们的分享更提升了自己,我反复听自己的“主持”找到了自己的努力方向。同时,我也发现:自己的“彩普”真的刺耳,需要大大的改变;自己的临场组织语言不太清晰,需要磨练淡定;自己方方面面都需要去“磨”。而“磨”的机遇、磨的平台很重要。
只有这样的“草根活动”、只有这样的“草根团队”,才愿意陪伴我的“磨”。
我知道,我做得不够好,但我一定砥砺前行,一定继续“行走”。
在这九天的教育行走线上研修夏令营即将落幕之际,我特借此深表感谢:感谢“教育行走”,感谢张文质和谢云两位老师无私引领,感谢蒋铭国、李晓霞、陈玉秀老师的艰辛付出,感谢我的搭档徐立华姐姐的担待,感谢全体2020教育行走的美仁们的相识、相知和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