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庄公,鄙吗?
昨天和孩子们一起评析了《曹刿论战》中曹刿与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和往常一样,我让孩子们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这两个人物的形象,大部分孩子能找到文章中的关键句:“肉食者鄙”,鲁庄公,肉食者,鄙也!鄙的体现,也能说得头头是道:“公将鼓之”,不懂战机,胡乱指挥;“公将驰之”,缺乏经验,真假不辨;细心的孩子还找到,当曹刿问鲁庄公凭什么条件作战的时候,他老人家只想到吃穿和神灵,而把自己取信于民的优点作为取胜的最后条件,说明他头脑简单,盲目迎战。这样的君主,能不鄙吗?
在孩子们热闹地分析完鲁庄公的“鄙”之后,我首先赞美了他们精准的评判能力,然后小结了鲁庄公的“鄙举”,当孩子们陶醉在巨大的成就感时,我冷不防转身在板书“鄙”字后面,加了一个大大的问号,“鲁庄公真的鄙吗?”孩子们一下子陷入了沉思。
带着他们细读课文,抛弃原有的思维定式,联系平时的积累和体验,重新审视鲁庄公的形象。孩子们有了新的发现:
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从这里首先可以看出曹刿不是“肉食者”,其次,劝诫他的是乡人,而不是同僚,说明了曹刿乃一介平民。一介平民仍心忧天下,自然可以说明曹刿之伟大,但是否也可以看出曹刿的君主——鲁庄公得民心呢?另外,一个无身份无地位的人可以顺顺畅畅地“请见”高高在上的“鲁庄公”,足以证明当时鲁国政治清明,广开言路,没有偏见,君民如兄弟。这说明鲁庄公不鄙。
当曹刿问鲁庄公“何以战?”时,尽管鲁庄公没有一下子找到战争取胜的最重要的前提,但是从他“衣食所安”,“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必以信”可以看出,鲁庄公是一个诚实善良,为民着想的君主。在古代,能做到这两点的君主,委实不多。这也说明鲁庄公不鄙。
亲临战场指挥军队,身为君主,能做到这样,本来就很不容易。更难能可贵的是,作战时,当最高首领作出决断时,”未可”,遭到了手下无名小卒曹刿生硬断然的阻止,阻止得毫不留情,生硬得体无完肤。而鲁庄公,他竟然没有恼,丝毫没有尊严被践踏的暴怒,没有威信丧失的窘态。他泰然自若,虚心听取曹刿的建议。这博大的胸怀不令我们感到敬佩吗?
凯旋而归时,理应大张旗鼓宣扬自己的丰功伟绩,毕竟这是以少胜多的战役,毕竟这是君主亲自指挥的战役。上下左右一定会送掌声送鲜花,天花乱坠的庆贺恭维定会不绝于鲁庄公之耳。可是鲁庄公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在冷静地总结取胜的原因。理智地“问其故”,这样的虚怀若谷,历史上有多少君主能做到呢?
细读文本,原来有如此多的收获,在外在“鄙”的背后有那么多令人崇敬的“不鄙”。孩子们对鲁庄公有了截然不同的评价:鲁庄公,乃一代明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