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常识Day Three|人始终是未完成的
这是我参与勇气读书会打卡第五十一天
阅读书目:《教育常识》
阅读章节:第一部分中的第三节【人始终是未完成的】和第四节【人只能自己去活着】
读书笔记分享:
人始终是未完成的
人们习惯于用“成人”或“成才”来形容并判断一个人,“成”意味着一切尘埃落定,变为既定事实,是不可改变的,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德国大哲海德格尔以哲学家式的冷静告诉我们:人始终是未完成的,这是人之为人的基本特点。我认为这也是根本区别于动物的特性,人之所以是未完成的,就在于人的身上充满了可能性,他不会把自己的发展固着于某一点,而是不断向各种可能性敞开。当一个可能性完成后,会继续向另一个新的可能性发展,其实,人的一生中有无数的可能性正在等着我们去实现。正是因为人有了可能性,所以也就有了可塑性,进而教育也就有了可能。
而且只有人类世界才会有“教育”这个独特的实践活动,这也是区别于动物的。教育,就是求证人性和生命的可能性,也是在引领和拓展这种可能性,人的生命终是面向未来的,人始终处于未成的状态,始终在未来的世界寻找更多的可能性。
每个人在学校所受的教育只是一个阶段,不是说离开学校了就不用再接受教育了,而应该让教育贯穿于我们的一生,接受终身教育。我们的教育应是面向未来的,以发展人更多的可能性为目标,促进学生们的终身发展。
人只能自己去活着
人只有具备对活着本身进行反思的意识与能力,才是真正的“活着”。而每个人的活,也只能自己活,不能被代替也不能代替。替代的结果,就是强加和剥夺,被活着只是暂时的现象,“自己活着”才是永恒的本质。人的存在,不是存在,而是“去存在”,也就是说,人有主动性,是在实现各种可能性中体现出的存在。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可能空间大小的因素,除了天赋,一个人的主动性也尤为重要,有多少主动性,就有多少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教育,不是替学生选择,替代学生思考,而是赋予学生选择和思考的能力。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放开手,让学生学会独立,学会思考,让他们的更多可能变为现实,促使他们拥有更好的“自己去活着”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