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读吾写有理论道教学艺术探究

【阅读札记 】文本细读应找准有效切入点

2020-08-21  本文已影响0人  碧水清荷_3e0f

文本中的“点”常常是文章的精彩之处,选好与找准有效“切入点”,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也更有利于师生以点带面,快速找寻到打开文本细读之门的钥匙。

一、品读“主标题”,探析作者深情

听过很多节名师示范课、观摩课,然一节课中能够用约8分钟来品读标题的倒是很少。殊不知,文章的标题可是经过作者匠心独运思考后的结果:有的总结主旨,有的警醒世人,有的故设悬念,有的饱含深情……从品读标题入手细读文本,也是进入文本的快捷方式之一。笔者在观看肖培东老师《春酒》课堂教学视频的过程中,对他引导学生品味标题“春酒”的读法至今印象深刻。

师:我听说,你们一直在读第一段、第二段,那么同学们再看一下,这篇文章我们还有哪些东西没读?想想看,标题只有两个字,该怎么读呀?

生:我认为,读标题应该饱含着思乡的情感。

师:你先读出来。

生:春——酒。

师:为什么读得这么悠长?生:因为它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悠悠的思念之情。

师:也就是说标题本身也是有情感的,是吧?春—酒。所以他要读出一种绵长的思乡之情。请坐。来,女孩子,你来说,你会怎么读?

生:我觉得应该读出一种自豪的感觉。

师:春酒。为什么自豪?

生:因为春酒是我们家乡的东西,我们应该引以为豪。

师:你来读读看,你想读出什么味?

生:母亲已经去世,身在异乡的“我”酿不出家乡的味道,我觉得应该带着遗憾来读。

标题是一篇文章中心思想的总概括,肖培东老师执教的《春酒》凝聚了同学们在文本对话中的诸多情感,围绕标题,学生从中读出了那么多关乎“春酒”的绵长思乡之情。没想到这小小的标题里竟然藏着一个大大的情感世界。学生在深情、真诚、陶醉的朗读中透过文本感悟深层次的情感表达,每个人在其中都默默地寻找一份属于自己的家乡味道,教学也便达到了它真正的目的。

学生不断地深入文本,思维被充分调动起来,从短短的两字标题里感受着一种深沉的思乡情怀,这种氛围的创设与生成,只源于一个看似非常简单的问题:“标题只有两个字,该怎么读?”身处一线的我们,在讲授杨绛的《老王》、贺敬之的《回延安》、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饱含情感类的文本时,不妨也学习下名师的教法,多问几句“标题该怎么读,相信也定会和学生一道收获不一样的精彩 。

二 找准关键词细读文本蕴意

找准细读文本的那个“关键词”,就能提纲挈领地把握住文章的主旨。

一次送教下乡活动中,笔者有幸听到郭国锋老师讲(关雎》,他就紧紧抓住了"君子"和“淑女”这两个关键词,带领学生细读文本。

师:细读《关雎》这首诗,我们看一下,什么叫“君子”与“淑女"?生:我查了词典,“君子”有两重含义,一是指做官的人,是指道德高尚的人。在这里是指道德高尚的男子。“淑”字在古代汉语中有“美好善良”的意思。“淑女”是指美好善良的女子。师:很好,能够借助词典。在1两千多年前的古代,什么样的人能称为“淑女”呢?

生:“窈窕”,文静美好的女子。

师:通过淑女采摘荇莱的过程,可见淑女还有什么特点?生(杂):勤劳,千练,麻利….…师:的确,在古代“淑女”大多都有文静、美好、勤劳等品质。那君子之爱有什么特点呢?

生;专一,执着,还带有文艺范儿!

生(杂):不冲动,有尊严,尊重淑女

师:同学们真聪明。真正的君子,不仅爱得执着,还懂得尊重别人。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君子弹琴鼓瑟、敲钟击鼓,反过来可以看出淑女什么特点?

生(杂):“淑女”更喜欢那种情趣高雅、有艺术修养的人。

师:那我们归纳一下“君子”“淑女”的特点。

生:淑女文静、勤劳,对待爱情理智慎重,情趣高雅。君子执着追求爱情 ,尊重对方,为了爱肯改变自己,会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师:这可就是两千多年前的君子与淑女,让我们一起为他们朴素而执着的爱情鼓掌加油吧!

作家王安忆曾说:“读着《诗经》,你就像是被古人领进一片河汉密布的地带,诗句所弥漫的水雾会朝着你扑面而来,也许会在不经意初模糊了你窥视它的玻璃镜片。”听完这节课,笔者才认识到我们只是生活在《诗经》下游的一个读者,如果要从语文学科特点来细读《关雎》这首诗歌,我们仿佛又看到了文本细读的那个支撑点-语言。透过语言中的

关键词来审视两千多年前“君

子”与“淑女”的爱情,并且为他(她)们立标准,穿越时间与空间每的限制,同学们依然能够找到那份关乎爱情的执着、专一、尊重,这不就是文本细读所带来的精彩与妙趣吗?

三、抓住"重点句”,精锤细炼语言

余映潮老师认为,文本解读第一步要先把握文章脉络与大意,这是关乎文本“面”的问题;第二步是选取文本中两三个能对全文着重用力的部位,深剖细挖,精讲细读,也能够收到比面面俱到地讲更好的教学学效果,这是关乎文本“点”的问题。细想之余,反思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往往是面面俱到、事无巨细地反复讲解,学生随堂笔记写了一大堆,若教师再换个方式提问,学生就又懵了。这也许与忽视教学中的“点面结合”来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有关。

切入文本的这些“点”往往是课文中的精彩

之处。以《送东阳马生序》中文末一句话“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为例,作者在这篇近700字的赠言中,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早年借书求师之难与饥寒奔走求学之苦,以此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相对比,有力说明了学业有为主要在于个人的主观努力,不在乎天资高下和条件优劣。将这句话作为本文的文眼,笔者在教学中立足这句设计了一个基础问题,由学生在文中把体现“艰”和“勤”的语句划出来。结合课下注释,学生能够圈点勾画出来,在衣食方面主要体现在“无鲜肥滋味之享”“蕴袍敝衣”;在住行方面有“寓逆旅”“负箧曳履行深山巨谷中"“足肤皲裂"“四支僵劲”等。能够体现其求学“勤”的句子有“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急”“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继而引导学生理解感悟第一段侧重于写什么,第二段又侧重于突出什么。这样对比阅读,学生也就明晰了第一段重在突出勤奋,第二段重在写其艰苦。找准了细读文本的“切入点”,学生理解重难点时也就轻松多了。“文眼”作为本节课教学的切入点,是最能揭示主旨所在的重点,通过它也更容易引导学生向语文学习的更深处漫溯。

四、紧扣“疑问点”,激发学习兴趣

学贵在疑,作为教者在传道授业的同时,更需要解好学生的疑问点。学生带着疑问与困惑走进文本阅读,才会有思想的碰撞与火花,才会焕发出新意与智慧的光芒!学生在这种带有挑战性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兴趣也会更浓。

在教学《小石潭记》时我先抛出一个疑点,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柳宗元创作的《永州八记》中,仅有本篇清楚地交代了同游者,而他在前文中却又言:“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这里是否矛盾呢?明明同行者有六人,怎么说“寂寥无人”?针对文本中的这个疑问点,课堂上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来理解柳宗元的这份“千年孤独"呢?笔者在学习名师王君的课堂教学视频时了解到,她的解决办法是先出示柳宗元写本文时的背景,并结合学习古诗《江雪》,学生以此相互讨论交流,借助不同文本的对比,帮助学生领悟“千年孤独”的思想内涵。其中,有个学生的回答比较巧妙地切合题意:“此文是柳宗元在被贬官之后所写,怀着仕途不顺的哀伤思绪,此时的内心应该是孤独、悲苦、寂寥等各种情感杂糅在一起,即使是同去的人再多,或许也不能走进他那寂寥无人的心境。柳宗元沉浸在自己仕途失意的哀伤里,就像我们平时伤心的时候看到别人很快乐也还是会感到悲伤,因为快乐是别人的,与我无关。

明代文学家茅坤关于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作品这样写道:“夫古之善记山川,莫如柳子厚。"教学中学生提出的疑问点,切不可直接抛出答案给学生,我们恰好可以带领学生结合疑问点探究与交流一番,使其深入文本之中理解与感悟,学生在质疑中也能提升思辨能力,这样思考之后得出来的结果,也能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

作为教者,我们虽不能激起海洋里汹涌澎湃的巨浪,但也要引领学生寻找到细读文本的有效“切入点”。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透过语言现象看本质,理清作者暗藏在背后的另一个情感世界。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教师仅仅追求课堂知识讲解的面面俱到,不加筛选地走进文本,结果会是尽管学生书本上有密密麻麻的课堂笔记,可一段时间过后学生看什么都是重点,难有深刻记忆。长此以往,学生会拖着沉重的负担疲惫前行,甚至会产生一种“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尴尬局面。因此,语文教学从文本细读走向深读,需要教师以点带面地从标题开始,关注字、词、关键句子,关注问题本身。薛法根老师曾说:“好教师应该都是自带光芒的,只有先照亮别人,大家才可以相互照顾前行。”愿我们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能够多从学生的角度选择好文本细读的关键切入点,浅浅地阅读,细细地品味,让简约而富有诗意的语文课堂焕发出更多的生机与活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