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孩子鼓励“免疫”,重建自信的教育策略
《奶蜜盐》家庭教育指导师深度共读4月7日开始,周一至周五是共读书籍时间,有早安日签、午间音频和晚间分享。周日导师根据大家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因在群中的老师都是经过21天指导师集训并顺利通关的,对一些育儿问题也有自己的见解。所以周日其实是研讨交流时间,大家针对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启发。
4月13日晚,一位伙伴提出了一个问题,引发大家热议,我也结合《奶蜜盐》的阅读呈现了一些思考。
问:
我家十岁男孩子,一直都不太自信。
我和爸爸鼓励和夸奖一直在给,具体的夸奖,不是笼统的,有时候还会和他的老师沟通,老师也会配合多给他鼓励。
可是效果不好,甚至现在我感觉孩子对我们的夸奖已经免疫了,我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帮助孩子提高自信呢?
我的回应:
针对孩子对鼓励“免疫”的情况,可从以下角度调整教育策略,帮助孩子重建自信。
一、重新审视“蜜”的给予方式——从外在激励转向内在价值感
《奶蜜盐》中的“蜜”,不只是语言上的鼓励,更重要的是通过情感支持,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孩子对“具体的夸奖”无动于衷,或许是因为:
1. 过度依赖结果导向的夸奖。只夸“考了90分真棒”,容易给孩子带来压力。建议改为强调过程,比如“我看到你每天坚持复习,这种努力的态度比分数更珍贵”。
2. 增加“非语言式鼓励”。用拥抱、肯定的眼神,或者制作“进步相册”记录孩子的成长瞬间,让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接纳。
3. 引入第三方视角。邀请孩子信任的亲友、教练等,客观评价他的优点,打破孩子对父母鼓励的“习惯性屏蔽”。
二、补充“盐”的营养——通过自主权与责任感建立自我效能感
“盐”代表着独立品格和对现实挑战的锤炼。十岁孩子正处在从依赖走向自主的过渡阶段,可以尝试:
1. 赋予决策权。从规划家庭活动、选择课外兴趣班等小事入手,让孩子逐步体验“我的选择有价值”。
2. 设计阶梯式挑战。比如让孩子负责一项家庭任务,像每周策划一次晚餐,成功后逐渐增加难度,通过实际成果积累自信。
3. 允许试错并引导反思。孩子失败时,不要直接帮他解决问题,而是问“你觉得下次可以怎么改进”,帮助他从挫折中总结经验,而非否定自己。
三、回归“奶”的基础——安全感与无条件的爱
安全感是自信的根基。要是孩子长期处于“必须表现好才能被认可”的压力下,可能会隐藏真实的自己:
1. 建立“无表现时间”。每天抽出15分钟纯粹陪伴孩子,比如散步、聊天,不聊学习和评价,只关注他的情绪和兴趣。
2. 减少隐性控制。检查自己在“鼓励”中是否隐含期待,比如“你这次肯定能考好”,这会让孩子觉得爱是有条件的。可以改为“无论结果怎样,我们都陪你面对”。
3. 关注同伴关系。十岁孩子的自信常受同伴影响。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游戏模拟社交场景,帮助孩子练习表达需求,比如“我可以加入你们吗”,提升他在社交中的掌控感。
四、家庭系统调整——父母角色与教育一致性
1. 避免“鼓励疲劳”。把每日夸奖改成每周一次深度反馈,结合具体事件分析孩子的成长,比如“周一你主动帮同学捡文具,这种友善让我很骄傲” 。
2. 父母示范“脆弱”。适当分享自己工作失误等失败经历以及应对方法,让孩子明白“不完美”很正常,自信源于接纳而非完美。
3. 调整家庭互动模式。要是父母中有一方习惯性否定或过度保护,就要共同协商教育边界。比如父亲如果常代劳解决问题,可以转为“观察者”角色,让孩子先尝试。
五、长期策略——从“外部认可”到“自我认同”
根据《奶蜜盐》中“盐”的哲学,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孩子的精神内核:
1. 发展特长领域。帮孩子找到至少一项擅长的事,比如跳舞、绘画,通过持续钻研,让他获得“我能创造价值”的体验。
2. 阅读成长故事。和孩子共读《奶蜜盐》中提到的榜样案例,比如“被蜜浸润的孩子”,用故事传递价值观,而不是单纯说教。
总之,当前教育可以从“单一鼓励”转变为“奶、蜜、盐”协同作用:
短期(1 - 3个月):减少语言鼓励的频率,增加孩子自主决策的机会,比如每天让孩子选择做一项家务。
中期(3 - 6个月):通过特长培养与社会实践,帮助孩子建立成就感。
长期:塑造家庭“容错文化”,让孩子在有安全感的环境中勇于探索,最终形成稳定的自我认同。
还可以用“家庭观察日记”,记录孩子每日的情绪与行为变化,更精准地定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