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下的“智教”课堂模式实践麻吉星精英教师培育计划鼓一集团信息化成长小组

工作坊看课|改变理念看见学习

2023-02-10  本文已影响0人  谢娟福州

    今天三小时的工作坊,我在公众号中写到大家收获满满。特别到了最后的环节,整个场域里面充满思维碰撞的温度。结束后,有老师兴奋地说,从没见过大家这么投入的交流。是的,这就是工作坊的魅力,与常态的教研和讲座截然不同。相较而言,我觉得这种形式更应该多多放在学校校内的学习中,让老师们从日常繁忙的教学管理中所挤出来的宝贵的教研时间花在更有效的学习体验中。

今天想以工作坊的一个切片环节,来观察陈蕾老师的课堂处理。完成破冰活动后,陈蕾老师出示了学习数据定义后,展示了两张麻吉星数据图,让大家选一选,到底这里有哪些部分是直接产生学习数据?

提出任务 两次作答的数据

一次作答后呈现数据五花八门。陈蕾老师挑选了三位不同选项老师起来阐述自己的想法后,小组讨论再次进行二次作答。(这里很明显因为“某学霸”的发言,把很多人带进“坑”里面。他自己最后经过小组讨论反而获得正确的思路。)再次挑人讨论后,陈蕾老师再次呈现出来定义。此刻,这个学习环节才算完成。

学习数据 定义

一个概念的学习应该如何做?回想下日常,如果这是课堂,也许老师的处理是解读,圈关键词,背诵。如果是讲座,一般是出示定义,解释说明,再配上课例。因为大家都觉得定义是最基础,我们要看的是实操,课例,如何解读。陈蕾老师的做法则是应该是:独立思考,第一次作答——挑人分享,发现困惑——出示概念,小组讨论——二次作答,讨论交流—自我厘清,完成学习。

我们常说学习的本质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是什么”是后两者的基石。只有深刻了解核心概念,才能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要做?如何做?J.布罗菲在《激发学习动机》一书中说:“教师为了驱动学生学习和认真思考他们所学的内容,需要做两件事:(1) 通过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和提高学习之于他们的兴趣值,把课堂带给学生;(2) 通过要求学生思考和使用材料、支持他们的努力,把学生带入课堂。”

我们再看陈蕾老师的日常课堂,政治是一个充满很多核心概念的课堂。在《数字时代的学与教2》的《学生活动VS课堂容量》文中介绍了一节高三复习课《社会历史的主体》。这一节课上,她精心设计了四个学习任务:任务一,创设情景,理解核心概念;任务二,正误辨析,厘清知识点;任务三,检测反馈,确认学习情况;任务四,迁移应用,总结解题思路。也是一样通过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些核心概念。通过教师的组织帮助学生卷入课堂,站到主体地位。

我们观察完教师的“教”,焦点必然要从关注''教”转移到关注“学'上来,以学验教。当教师因为孩子会背宣布已经会了,进展到这里,老师对这个环节的教学是做了一个主观有效性的宣称而已。讲座中,教师觉得自己解释清楚了,下面的学习者觉得我记笔记了,拍照了,心满意得带着“收获”回去。这样的“收获”是否真的可以验证学习者已经掌握?我们再来看看,今天工作坊老师们经历的是思考—讨论—辨析—理解。这样完善的一个教学环节,相信大家一定对于“学习数据”这个概念有了深入的学习和真正的理解。

    长久以来,大家都渴望创设以生为本的课堂,但是几年前,王荣生老师就指出,“非指示性教学”所提出的“四自”——“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可能埋伏着陷阱。”但我们从陈蕾老师的处理中,可以看到教师在学生学习经验的生成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怎么进行活动组织?怎样“引导"经验的融合?又是怎样“促进”学习发展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